兴隆山全貌兴隆红叶兴隆初雪兴隆秀色兴隆烟云
您的位置:首 页 > 自然资源 > 自然条件 》 正文

兴隆山地貌形成的地质背景

发布时间:2014-10-27 17:04    阅读次数:    选择字号:T|T

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都与它蛮缠的地质发展历史密切相关,是内、外运动地质作用的最终产物。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的地貌形态也是一定的地层、岩性和构造的基础上,在数千万年的地质发展历史中,通过各类地质作用所形成的。

保护区内出炉的地层主要有前震旦、震旦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前震旦系主要分布在马啣山一代,为一套变质较深的地层,随岩层走向岩性变化较大,主要是一套各类混合岩、片岩、片麻岩及白云岩,岩层总厚度在5000米以上。震但系主要分布在兴隆山一带,沿岩层走向,无论是岩性还是岩层厚度均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岩性主要是一套地槽型中基性火山岩,还有一些碎屑岩与碳酸盐岩,因受后期构造运动与岩浆活动的影响,大都遭受不同程度的变质,岩层总厚度达6000米。侏罗系、白垩系和第三系主要分布在马啣山与兴隆山之间的谷底与山麓地带,岩性主要是一套陆相沉积的砾岩、页岩等,厚度较小。第四系分布十分广泛,未遭受强烈剥蚀的地区均有第四系分布,即除了基层裸露的高山地带均有第四系黄土、砾石以及砂土覆盖,成因类型上有风积黄土、次生黄土、洪积物、冲积物、坡积物等。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地貌轮廓的形成主要决定于发生在本区的构造运动,前震旦西构造运动造就了马啣山倒转复背斜及与之平行展布的次一级断裂构造,并伴随有一定规模的岩浆活动,使该区原来沉积的巨厚地层发生变质与混合岩化。加里东构造运动不仅引发了多次剧烈的海底火山喷发活动,而且使原来沉积的地层产生褶皱与断裂,形成了兴隆山复式向斜及与之平行的次一级褶皱与断裂构造。这两起规模巨大的构造运动使区内地层褶皱成山,奠定了马啣山和兴隆山的基本轮廓。燕山和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在本区表现不很强烈,产生的褶皱较为和缓,断裂规模较小,主要是继承前期构造,是古老断裂构造的复活与发展。然而,第三系末以来的新构造运动在本区表现非常强烈,尤其是第四纪初的强烈差异性升价昂运动,使得马啣山和兴隆山沿古老断裂带以断块形式大幅度抬升,上升幅度达3000米以上。由于地表的快速上升,地标流水迅速切割古夷平面,形成非常陡峻的侵蚀沟谷,并且在梁山之间的断陷谷底及山前地带接受了更新世以来的各类堆积物。

责任编辑:王灏汀